“白天上班停車貴,晚上回家搶車位”,這是有車族面對大城市停車難的心態寫照。其實,停車難已經成為城市病的一個病癥。
商圈停車難,財源添“堵”!
醫院停車難,生命添“堵”!
小區停車難,生活添“堵”!
舊城停車難,社會添“堵”!
政府停車難,經濟添“堵”!
為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煙臺、南京、重慶、南寧、上海、成都等地,先后推出自備停車位政策,通俗地說就是“買車先買車位”。從產業發展來說,要發展汽車業,首先要發展停車業,包括發展停車位和停車設備。這預示著車位成了剛性需求。
于是,各地政府為解決停車難問題,會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自備停車位發展。成都市的經驗是,停車場建設免征土地出讓金、市政設施配套費,減免自來水集資費、電力配套費、排污增容費等近二十項稅費,以優惠的政策招商引資。
不過,比大陸發展停車位更早的臺灣,其支持政策就更加全面配套:對于投資增設停車空間,開放公眾停車,不受建筑法令有關高度及容積率的限制,并就停車場土地取得、資金融通、稅收減免、規劃設計技術、公共設施配套等方面進行獎勵與協助。
但是,傳統的路面停車,占地多,投資大,擠占綠地和道路,業主激烈反對。好的選擇是向地下和空中發展,且在同樣高度和空間范圍內多建停車位,這就是機電儀一體化的租賃立體車庫。
當然,由于同樣地面要建兩個以上車位,沒有固定在地面的車位似乎難以確權,因此賣不出價格,從而影響投資利潤和投資者積極性。如果房產局從建設租賃立體車位開始,把具有一定使用壽命的每一處車庫及其內部的以載車板為中心的車位進行編號,并發給使用權證,該證及其使用權可以轉讓、繼承和作其他合規處置。這樣租賃立體車位就可以買賣了,其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由此形成交易市場和投資市場。
解決了租賃立體車位確權問題,加上政府更明確的支持租賃立體車庫發展的政策,租賃立體車庫產業就能很快發展起來,從而整個社會的停車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